您的位置: 首页 >> 评估认证 >> 审核评估 >> 正文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应知应会(四)——校史校情篇
    来源:   编辑:张诗   查看:   日期:2024-03-28

1.学校的历史沿革是什么?

学校举办师范教育的历史可追溯至1905年的四川省内江县官立简易师范学堂,高等教育开始于1956年的四川省内江初中师资训练班。2000年,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内江教育学院合并,学校升本建院。2007年,学校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18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6年获批成为四川省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2023年连续获批成为四川省硕士学位授权单位递进培育计划“优先培育”类建设单位。2022年9月,学校整体迁至高桥新校区。

2.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什么?

《内江师范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学校的办学定位规定如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足成渝中部、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面向,坚持“扎根地方、追求卓越”办学理念“以人为本、科学治理、开放合作、特色发展”办学思路,发扬“团结奋进、负重自强”内师精神,以硕士授权单位和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新时代师范大学建设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大做强师范专业、做精做优非师范专业,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其他类型教育,努力培养具有真诚的爱心、高度的责任心、执着的进取心,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入实施培根铸魂、人才强校、双一流建设、融入地方、开放办学、美丽校园建设、治理现代化等工程,实现学校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

3.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

坚持立德树人,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三心三能三精神”(即具有真诚的爱心、高度的责任心、执着的进取心,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学校如何落实党的全面领导?

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重要作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形成了党委工作运行规则和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规则,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二级学院党委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党政同责。学校按照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建设新时代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度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扎实推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5.学校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制定《中共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责任分工实施方案》,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理论武装体系、学科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二是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制定并实施《中共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坚持点面结合,将试点工作与学校常规工作有机融合,坚持以“四大机制+十大计划+育人项目”的模式构建系统化“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三是发挥三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作用。一是用好思政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等方面持续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二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力,制定《内江师范学院关于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深度发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三是思政课堂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深入实践育人,推动思政课教学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彰显“大思政课”的独特魅力。

6.学校的特色是什么?

学校特色:植根地域特色文化 四维聚力铸魂育人——内师文化育人实践。具体为:一是赓续德政清廉基因,深化廉洁文化育人实践;二是传承峨眉武术文化,强化中华武术文化育人实践;三是擦亮“大千文化”品牌,创新中华书画文化育人实践;四是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典籍文化育人实践。

7.学校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如何?

学校现有19个二级学院,61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现招生专业为49个。学校现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小学教育、水产养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汉语言文学、化学、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工程、经济学、物理学),省级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4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7个,6个师范类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4个师范类专业完成认证专家现场考查。

8.学校实验室情况如何?

学校有教学实验室117间,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1个。

9.学校科研平台情况如何?

学校现建有首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峨眉武术”传承基地;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数据恢复实验室”;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张大千研究中心”“沱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廉洁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峨眉武术文化普及基地”;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沱江流域特色农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9个,市厅级平台5个。

10.学校校企协同育人情况如何?

学校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不断拓展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维度,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实施路径,与行业企业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共制、专业共建、教材共编、教学共施、基地共建、师资共培、就业共助、成果共享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近年来与中国银行内江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内江分行、川威集团、中软国际、恒通动保等知名企业以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共建实践育人基地504个。

11.学校实践教学体系是什么?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坚持“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思”“教学做统一”,探索构建了“1234”实践教学体系:围绕1主线(人才培养方案各实践教学环节),搭建2平台(校内平台、校外平台),夯实3支撑(课程实践、学科竞赛、行业实操),强化4保障(队伍保障、经费保障、资源保障、制度保障),实现课程实验不间断、实习实践全贯穿、竞赛科研相促进的实践育人格局。“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育人模式的创新”等实践教学改革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

12.学校教师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如何?

学校现有教职工1447人,其中专任教师1020人,正、副高级职称416人,硕、博士859人;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天府学者”特聘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名辅导员等30人次;内江市领军人才、内江市学科带头人、内江市拔尖人才等18人,其它“甜城英才计划”入选者36人,内江市创新人才团队1个;聘请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著名科研院(所)、高校的院士、专家学者200余人担任兼职教授。

13.学校如何聚焦服务本科教育教学?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调配等方面将本科教育教学放在优先发展地位。一是建立“五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职能部门在保障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职责更加明确。二是建设智慧校园,推进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三是优化后勤服务保障,创新管理,启用师生“一站式”服务大厅、推进“空调进宿舍”等,师生工作学习环境进一步改善。四是成立校园新媒体中心,舆论宣传突出教育教学主体。五是完善二级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办法,统一标准、加大比重,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年度考核中占比达47%,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业绩不达标则没有评优评先资格。六是构建纪委督查机制,加大本科教育教学重点工作的推进力度。

14.学校如何增强师资力量?

学校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全方位引进培养和用好人才。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优化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二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三是完善用才激励和约束机制,着力解决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的体制机制障碍四是强化考核评价,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

15.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哪些举措?

校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和教师发展中心,与人事处合署办公,把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一是制度立德,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将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招聘、考核、职称晋升、人才计划申报、评优评奖等的首要标准。

二是严把入口,强化教师入职考核。坚持把政治合格、道德良好作为教师招聘的基本条件,加强招聘人员考核,强化拟入职人员的档案审查及准入查询,将思想政治和师德要求纳入教师聘用合同管理。

三是注重养成,夯实师德师风根基。构建宣传教育、师德培训、荣誉表彰、师德考评全方位师德养成体系。

四是严格师德规范,遵循教师行为准则。出台《内江师范学院师德建设实施细则(试行)》和师德负面清单,严格落实师德失范“零容忍”,坚决查处违反师德师风行为,引导教师立足岗位、建功立业,自觉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16.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什么?

学校制订了《内江师范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监控管理办法(修订)》,建立由质量标准、制度建设、教学监控、教学质量预警与激励、数据分析与持续改进构成的“五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目标—标准—执行—监控—反馈—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闭环系统。

17.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是什么?

学校制订了《内江师范学院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实施意见》等工作制度,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育人工作体系,完善心理咨询分级分层服务机制,形成了面谈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多维度咨询服务渠道。每学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排查,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潜在风险,采取针对性措施,防范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2021-2023年,心理测评和危机排查覆盖率100%,普查建档15623人、重点干预学生102人次,团体心理辅导11201人次,心理教育活动覆盖2.8万人次。

18.学校学生资助体系包含哪些内容?

学校建立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为基础,健全奖、助、贷、补、勤、减、免、缓“八位一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近三年来,资助政策惠及7.37万余人次,总计8406.9万元。

19.学校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是什么?

学校成立“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就业指导名师工作室”“四川省职业指导室”,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组织就业政策宣传,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个性化咨询服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线上线下“双选会”等活动,实施就业指导“六进”(进支部、进宿舍、进家庭、进云端、进课堂、进企业),协同多方力量帮扶困难毕业生,以校园招聘、访企拓岗、校企合作等方式,搭建各类就业服务平台,开展覆盖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

20.学校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举措有哪些?

学校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举措有九项: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二是构建学风长效机制,优化学生成长环境。三是融合一二课堂,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四是坚持“五育”并举,着力新时代体美劳教育五是坚持“三全育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六是领导干部联系班级,教师参与学生工作。七是强化学生指导服务,构建学业、资助、心理、就业和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生指导服务体系。八是实行弹性学业制度,支持学生个性发展。九是探索成长增值评价,提升学生发展能力。

21.什么是“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学校怎么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一流本科教育宣言》(即“成都宣言”),强调: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1)“以本为本”就是要以本科教育为高校教育的基石,以本科人才培养为高校育人的根本。坚定不移地确立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全方位地进行理念转变、结构调整以及资源优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整体人才水平

“四个回归”,究其根本就是要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学生要回归常识,刻苦学习;教师要回归本分, 潜心教书;大学要回归初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要回归梦想,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2)学校落实“以本为本”的措施:学校坚持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一是学校章程明确指出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以振兴本科教育为统揽”扎实推进“振兴本科教育工程”“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将“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工作重点。二是召开本科教学工作大会,通过并实施《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三是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坚持把本科人才培养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明确当年教育教学工作重点与要求。四是学校党委常委直接联系二级学院党委,指导二级学院办学;校长主抓本科教育,二级学院院长负责将本科教育落到实处。

学校落实“四个回归”的措施:一是推动学生刻苦学习。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围绕优良学风建设重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通过“严管厚爱”等七大措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内生动力,培养学生“愿学、好学、乐学”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形成“勤奋求索、精益求精”的优良学风。同时,开展选树先进典型、邀请校内外专家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等活动。二是促进教师潜心育人。学校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建立教学优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完善教师岗位设置与聘用、职称评审、评教、评优等制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三是推进形成育人合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全面统筹、完善体系、强化协同、实施保障,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凝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力量,助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想。

22.什么是立德树人?学校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立德树人是指培养有品德的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2)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措施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要“坚守大学本质,彰显办学特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三心三能三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列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十大重点建设工程之一,强调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

一是坚决扛起立德树人使命,层层压实责任。建立健全党委书记牵头抓总、党委常委分头指导、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基层组织具体实施的“四级联动”责任机制,将立德树人工作成效列入学校党委、二级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三级书记专项述职考评体系。二是严格干部选任和人才引进工作,强化立德树人导向。把政治标准作为首要标准,注重考察干部立德树人的能力;人才引进注重考察其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筑牢立德树人基石。强化政治理论武装,筑牢教职员工思想防线;强化师范院校干部教师“为人师表”自觉意识,“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践行师爱师德者上讲台。四是抓实各类育人团队建设,培养立德树人骨干。不断加强党务队伍建设,建强党校专家讲师团,专职辅导员、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均足额配备到位;坚持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班集体制度,狠抓班主任及学业、科研、创新创业、社团、社会实践导师培训,持续为立德树人精准落地领航。

23.什么是课程思政?学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是什么?

1)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内涵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学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学校坚持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深度发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了“一核心、两主体、三层级、四融合、五联动、六维度”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一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核心。

两主体:坚持教师为育人主体、学生为成才主体的目标定位,构建师生平等的“两主体”思政育人模式。

三层级:开展示范专业、示范教学团队、示范课程等三类课程思政项目,国、省、校“三级”建设。

四融合:通过思政与教学、思政与研究、思政与管理、思政与实践相融合的“四融合”策略。

五联动:部门联动,在学校层面,党委组织部、教务处、党委学生工作部等部门联动,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和内容常态化融入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培训在学院层面,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联动,引导基层教学组织常态化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教师联动,提高教师素质,打造由学校党委、教师党支部、基层教学组织组成的育人共同体,实现教师协同;课程联动,共建课程生态共同体,实现课程协同;课堂联动,创新五课堂双向贯通的协同育人课堂教学模式(五课堂:课堂思政、文化思政、实践思政、网络思政、生活思政;双向贯通: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理论实践双向贯通)实现教学协同。竞赛联动,举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讲课比赛、学科竞赛联动。

六维度:通过“结对子”“树典型”“组团队”“培名师”“重分享”“建案例”六维一体,强化课程思政“主力军”。

24.什么是三全育人?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开展情况如何?

1)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强调人人都有育人意识,树立育人责任感,在本职工作中发挥育人作用;全过程育人强调育人要贯穿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强调教育要体现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2)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开展情况

学校出台《中共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四大机制+十大计划+育人项目”的落实落地。学校入选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3个二级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入选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获批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4项、首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标杆院(系)2个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省级课程思政典型案例3项。


  • 内江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版权所有
  •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红桥街1号 | 邮编:641100
  • ICP备案号:蜀ICP备05006381号-1

联系方式
书记邮箱:sxshuji@njtc.edu.cn           联系电话:0832-2344455
院长邮箱:sxyuanzhang@njtc.edu.cn 联系电话:0832-2342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