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评估认证 >> 专业认证 >> 正文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总结报告
    来源: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编辑:吴畏   查看:   日期:2020-06-18

 

1578383239(1)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整改工作总结报告

 

 

 

 

 

 

 

 

二〇二〇年六月

 


20181112日至15日,四川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一行11人对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现场考察评估,并形成了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审核评估报告》。针对该报告及专家组进校考察提出的问题与建议,学校制定并向省教育厅和省评估中心报送《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方案》,同时按照方案开展审核评估整改工作。现将一年多来的整改工作报告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整改要求,提出整改工作指导思想

专家组充分肯定了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一致认为,内江师范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扎根地方,追求卓越”办学理念,按照“以人为本、综合改革、社会合作和错位发展”办学思路,确立“三心、三能、三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始终坚持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四川省人才培养,特别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四川乃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并通过完善制度、政策激励、经费条件保障、管理服务到位等措施,有效地保障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比较适应;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相符合,已经形成了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基本上能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学校逐步形成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了教学督导、教学检查、教学奖惩及自我评估与反馈等质量保障措施,学生学风良好,专业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学生和用人单位均满意度高。

同时专家组也指出了我校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发展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整改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学校高度重视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召开党委会和专题会议,对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梳理和深入研究。明确wps6702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方针,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改进,突出特色发展,突出内涵建设,按照“扎根地方,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把评估整改工作与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和“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结合起来,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不留死角,全面整改、完善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提升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能力,推动学校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加强组织领导,合理制定方案,确保整改工作顺利推进

根据审核评估专家组20181226日《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审核评估报告》提出的“值得肯定之处”“需要整改之处”和“必须整改之处”, 落实“以评促建”要求,做好2019年审核评估集中整改工作及2019年之后为期两年的持续改进工作,制定整改方案。

为此,学校专门成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并统筹推进全校整改工作,把整改工作作为学校2019年教学工作要点首要任务,要求各职能部门、教辅部门、二级学院通力合作,互相配合,确保整改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

学校对整改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是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各单位高度重视学校审核评估整改工作,充分认识到评估和整改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二是明确时间节点,逐项落实。各牵头部门应梳理整改事项,明确整改时间节点和具体措施,针对专家组指出的目标与定位、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六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近三年的整改安排,尤其要明确2019年的整改安排。在安排上,层层落实,加强监督评估,按期检查验收,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三是通力协作,扎实推进。各职能部门、相关教辅单位通力合作,互相配合,对整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沟通,积极主动协调解决,共同推进整改工作任务的落实。各二级学院认真对照学院自评和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意见,按照学校“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和“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任务,积极推进“‘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将整改工作落实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上,建立问题清单,提出整改目标、任务措施和完成时限,扎实推进整改和建设工作。四是落实责任,抓出成效。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职能部门和相关教辅单位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党政一把手是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责任明确,抓好落实,确保整改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校内各单位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全体教职员工参与整改,群策群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扎实整改,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整改工作任务。学校“巡察督查办”根据工作要求和任务分解建立相应工作推进机制,确保“以评促建”落到实处。

三、围绕目标任务,坚持改建结合,落实整改工作成效明显

学校围绕本科教学工作整改6大计划、24条整改措施,深入开展整改工作,整改成效明显。

(一)加强顶层设计,厘清学校发展思路

审核评估中,专家组指出,学校办学定位总体准确,学科定位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但目前学科专业的发展主线还不够鲜明;建议学校根据定位与目标,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明确“错位发展”的办学思路,扎根沱江流域,重点建设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新能源、大数据等与当地新一轮发展战略结合紧密的专业,正确处理好传统师范教育专业、应用型专业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匹配关系,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努力引领地方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采取以下措施并取得初步成效:

1.开展专业定位大讨论,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和内涵建设

针对专家提出的:“进取心”与“批判精神”在专业培养目标中体现尚不充分;部分专业定位思考不够,专业发展的路径不明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按照“三心、三能、三精神”阐释和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内涵不够清晰,课程体系的支撑力度不够等问题,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后,学校提出了以下整改措施:①开展全校范围的大学习大讨论,认真贯彻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改革意见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国家教学质量标准》,使各专业明确本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各师范专业明确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为不断完善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基本规范。进一步加强对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宣传,统一思想,形成共识;②结合国家专业标准、行业需求和自身实际,做好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完善和2019年师范专业认证申报前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进取心”与“批判精神”融入其中,科学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各二级学院继续修订、完善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使之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国家教学质量标准》,体现学校“三心、三能、三精神”和地方需求。尤其是强化了各二级学院对专业定位的思考,根据学校的总体定位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明确专业发展的路径。各专业陆续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完善。③进一步夯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完善相关制度文件。

通过以上整改:一是,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国家教学质量标准》进行了分类汇总,对我校专业涉及的35个专业类别的教学质量标准进行了归纳,撮其要点,抓住核心数据,形成了简表,方便各专业使用。二是,各专业普遍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了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学分结构等。如教育科学学院、建工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美术学院等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完善。

2.强化学科专业架构建设,推动学科特色发展

针对专家提出的:目前的学科专业的发展主线还不够鲜明,55个本科专业,涵盖了10个学科门类,特色不够聚焦;其中,理学、工学、艺术学专业占60%,其余7个学科下设专业数偏少,不利于形成专业群等问题。学校提出了以下整改措施:学校专题研究,系统谋划学科专业布局,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归属,明确特色发展方向,加大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建设力度,修订了《内江师范学院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专业动态调整的组织与管理、原则与路径等进行了细化。

通过以上整改,学校形成了以人为本、综合改革、社会合作、错位发展的办学思路,形成了以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奋斗目标;在专业建设上,坚持做精做优教师教育专业,做大做强应用型专业,做细做实基础长线专业,培养适应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明确了学校今后专业发展的思路:一是,从学校的长远发展考虑,师范专业依然是我校今后发展和加强的重点;二是,部分招生不理想或者办学条件比较紧张的专业将实行停招或者隔年招生;三是,在此基础上适当新增部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兴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

3.优化顶层设计,扎根地方,以本为本,教育兴川

针对专家提出的“学科定位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问题。学校进一步明确了“错位发展”的办学思路,扎根沱江流域,围绕教育兴川、四川省“5+1”产业体系及其“大数据”发展规划、内江市发展规划和川南城市群建设,明确传统师范教育专业与地方基础教育、应用型专业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匹配关系,加强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合作,明确并规范对接合作的有关要求,并在20196月前出台相应文件制度确保各项改革措施顺利运行。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坚持“以本为本”“以生为本”,扎实推进“四个回归”,切实把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通过以上整改,学校的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进一步夯实。一是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紧紧围绕本科教学中心工作,从顶层设计提出全面推进“振兴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等十大工程;印发《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目标任务分解方案》,狠抓贯彻落实。二是学校2019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及其补充意见、教代会工作报告坚持把本科人才培养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明确当年教学工作重点与要求。三是修订《中共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关于党委常委分工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党委常委联系二级学院职责。四是出台《内江师范学院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团支部)实施意见》,持续落实《内江师范学院领导接待日制度》《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校处两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制度的通知》等制度,确保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二)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

审核评估中,专家组指出,专任教师队伍相对薄弱,结构不合理,部分课程的专任教师数量较少,博士学位比例偏低,高职称人才分布不平衡,课程模块设计及安排不尽合理,课程安排有待优化;实验技术人员总量不足,实践能力有待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不高,部分教师存在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不足,教师发展与服务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采取以下措施并取得初步成效:

1.弥补师资短板,优化师资结构

专家指出,学校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生师比20.68:1,总体偏高,且不同专业之间分布不均衡,24个专业生师比超过红线,22个专业的专任教师数量低于10人,其中15个专业的专任教师数低于5人,远低于国家标准所需的师资数;同时表演、金融数学、测绘工程、应用化学、动画、商务英语等传统专业和艺术类专业的专任教师严重不足,生师比均超过30:1;此外,二级学院绩效划拨重视学生数量,弱化师资匹配,学院负责人有较强的规模冲动,严重制约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培养高素质人才。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采取有力举措,合理控制招生规模和优化专业分布,改革绩效工资分配和职称评聘制度,加强内涵发展,调动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制订硕博教师及双师型教师的引进、送培计划,增加专任教师及实验人员数量,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兼职教师队伍。

1)制订了2019年公开招聘教师方案,针对专业发展规划统筹进人计划,针对师资不足的优势专业、新办专业加大教师引入力度,首批公招专任教师(含辅导员)58人;次批公招专任教师33人,直接考核招聘艺体类教师33人。共计124人。

2)制定了专任教师近三年补充计划。

3)制订了硕博教师及双师型教师近三年引进、送培计划。

4)加强对教师专业结构的合理性分析,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合理分布。

5)制定了《内江师范学院2019年绩效考核奖励试行办法》(内师院发[2019]69号),优化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6)制定了《内江师范学院2019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标准》,优化职称评定制度。

2.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突出教授引领作用

专家指出,学校省级及以上学术荣誉称号获得者少,省级突出贡献专家、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较少,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成效不显著;55个本科专业的带头人中有37位是副高职称,大部分教授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带头引领作用不到位。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和校友资源,拓宽高水平人才引进渠道,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的政策和工作环境,切实加强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同时加强学科带头人的梯队建设,修订完善专业带头人的遴选与聘用制度,落实教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责任。具体措施如下:

1)制订2019年博士引进办法,加大博士引进力度,将安家费提高至50万元,2019年已入职博士58人。

2)制定了《关于引进紧缺或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起“领军人才、突出人才、骨干教师”三支人才培养梯队,明确入选条件、聘期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实行40万、25万和20万的年薪,配套专项科研经费,搭建起人才梯队建设的平台,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前领军人才共有25人,突出人才共有15人,学术骨干共有18人,第一批项目工资制人员共2人,聘期5年。

3)学校利用地方政府和校友资源,拓宽高水平人才引培渠道,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的政策和工作环境,切实加强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建设。

3.引导专任教师合理分布,优化课程安排

针对专业发展规划统筹进人计划,针对师资不足的优势专业、新办专业加大教师引入力度。专任教师数从2018年的830增长为2019年的941人,博士引进人数从2018年的17人增长为2019年的58人;加强对教师专业结构的合理性分析,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合理分布;加大教学奖励力度,明确高职称教师的教学任务,激发教师投身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引导教师回归教学初心;加强对课程安排合理性的监管,保障教师教学质量。201911月开始安排下一学期教学任务,要求二级学院从2019-2020学年春季学期开始,必须按照教学规律分配教学任务,每门课程周学时不超过6学时,不得集中授课、不得周末授课,确因在职读博、疾病等特殊原因的需本人申请并报教务同意方可。经过整改,2019-2020学年春季学期课程安排相对均衡化、科学化,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方便学生自主安排自由时间。对2019年职称评定中教学工作量不达标的教师进行一票否决,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4.逐步补充实验教师师资,加强实验教师实践能力建设

针对专家指出的“实验技术人员总量不足、实践能力有待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等问题。学校出台三年建设规划,加大实验技术人员的招聘力度,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相关待遇,职务评审计划单列,加大培训支持力度,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

1)制定实验技术人员队伍近三年建设规划。

2)制定实验技术人员近三年引进计划。

3)实验系列职务评审计划单列、标准单列,打通正高级实验师评审通道。

4)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近三年培训计划。

实验技术人员数从2018年的65人增长为2019年的70人。正高级实验师2019年新增1人,副高级实验师2019年新增3人。

5.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完善教师发展与服务机制

针对“学校部分教师存在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不足,教学能力的系统培养亟待加强”等问题,学校提出以下整改措施:大力推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全员培训机制,以振兴本科教育、专业认证、“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为抓手,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不同类别教师的培养、培训和进修计划,推进教学理念更新,加大教学方法(含信息技术运用)和教学研究能力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加大对专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的支持力度。

1)逐步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201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对我校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经过专家的走访和调研,建设性的提出我校需完善教师培训体系,针对这一问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学校的领导下,认真调研和讨论,做了以下工作,逐步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经费与制度完善

2019年学校投入教师教学发展经费100万元,用于教师教学发展事业。教发中心立足学校教师情况,遵循实际情况,按人均200元的标准下拨经费给各二级学院,用于教师教学发展,目的在于遵循各学科特点,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需要。剩余经费由教发中心统筹,用于其他方面的教师发展和培训工作。教发中心完善了《内江师范学院教师教学发展实施办法》和《内江师范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管理办法》,完善了教师发展管理制度,更加清晰了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有力的保障了教师发展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体系与内容完善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围绕“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遵循分级、分类、分层的教师发展与培训的原则,积极开展教师教学发展和培训工作。形成了“一体四翼”的教师培训体系,“一体”指的是以教师发展为中心体,所有工作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体来开展,核心目标是要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四翼”指的是进行教师发展和培训的四个平台,分别为校本培训、校际合作、网络培训、专题培训。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构建了基于地方性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与培训体系。

2)组织教师进行各项培训活动

校本培训

主要是运用校内资源,挖掘校内培训师资,让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为校内教师进行培训,主要工作是2019年新入职教师培训工作,2019年共计147名新进教师参加校本培训,主要通过集中讲座、网络学习和返岗教研三个维度进行,邀请校内专家分享教学前沿理念、教授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能,选派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担任新入职教师的导师,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高校教学工作,在新教师心中播下职业生涯的第一颗“种子”,坚定职业信念。此外还邀请教学名师王新民教授和杨筠教授在校内进行公开课和教学讲座各2次,为校内老师进行教学示范,分享教学经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校际培训

主要是运用校外优质资源为校内教师进行优质教学讲座和培训。本年度邀请西南大学吴能表教授、清华大学朱桂萍教授、四川大学闫钢教授和西南交通大学何运庵教授分别从立德树人、在线课程建设、党的教育方针和师德师风教育四个主题进行专题讲座,让校内教师接受教学前沿理论、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增进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突出现代教学改革的学习。

网络培训

主要是指借用网络学习平台,为教师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在业余时间拓宽教师学习资源,减少工学矛盾,满足教师更多学习培训的需要。主要提供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学习中心的平台为教师服务,本平台教学资源丰富,有36个模板,3000余门课程供教师选择,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课程,300余名教师选择网络学习,有效发挥了网络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

专题培训

主要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和教师发展的普遍性问题,设计专题培训活动。20197月,选派40名教师参加创新创业课程及指导能力提升培训活动,提高了教师进行双创课程的教学能力,提升了双创竞赛的指导能力;201912月,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合作,选派60名教师参加精品课程建设与混合式教学实践培训,帮助教师了解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模式和方法,学习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方式,为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奠定基础;201912月,与西南交通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大学合作,选派60名教师参加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BOPPPS教学实践为主要培训内容,通过讲座、示范课和实践操作等环节,有效的增进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水平,强化了新的教学方法的学习和实践。

按照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的统一部署,统一送培新进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51人。在职脱产或不脱产攻读博士人数从2018年的17名增加到2019年的29人,其中12人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送培教师参加国内访问进修项目共计15人,送培教师参加出国英语培训25人;组织校内教师参加师德师风专题网络培训共计51人;挂职锻炼10人。校内领军人才队伍从2018年的4人增加到2019年的5人。

(三)加强资源建设,完善教学资源配置

审核评估中,专家组指出,办学场地严重不足,教学设施建设急需大力推进;学校教学经费相对紧张,教学投入总量有待增加;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优质课程资源数量不足,课程改革与研究有待加强;实验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使用效率有待加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不够规范,课程体系有待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采取以下措施并取得初步成效:

1.加强基础建设,加快教学行政用房规划

专家指出,学校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办学空间日趋紧张,生均教学行政用房9.11平米,与教育部14平米的合格标准有较大差距,大部分学院及专业办公用房面积严重不足;教室资源、基础实验场所及设备相对匮乏,生均教学科研仪器、生均实验室面积等均低于高校常模数据,制约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优质开展。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1)充分利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刚性要求,寻求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源更大力度的支持,加快新校区建设的力度和速度,早日实现新校区搬迁,切实提高教学资源对学生培养的保障度。

2021年新校区交付使用后,教室布局功能更加科学化,课程安排相对便利一些,教务处将积极配合国资处、信服中心等相关部门做好后续工作。

2)教务处积极配合国资处做好新校区主教学楼、培训中心的课桌椅前期调研,遴选了固定课桌椅和活动课桌椅的主选(备用)方案,并于201910月完成地方债务课桌椅的部分招投标工作。在既有条件下,尽量将不合理需求驳回,提高教室资源的利用率。

2.加大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推进教育教学经费逐年增长

审核评估中专家指出,学校总体教育教学经费紧张,目前又值新校区建设,更使得生均教学日常运行经费、生均本科实验经费等支撑人才培养基础数据都低于全国常模均值,个别指标甚至低于教育部办学红线;同时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教师教学激励等方面经费投入也相对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提出以下整改措施:学校通过政府和民间多渠道筹措资金,同时向四川省教育主管部门呼吁,加大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着力解决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关键问题;持续加大对生均教学日常运行经费、生均本科实验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大对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教师教学激励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力度,优化经费使用机制,确保取得投入实效。

学校在20196月前出台了筹资与教学投入方案,逐年推进, 力争2021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经费、生均本科实验经费达到全国常模均值。

3.优化专业设置,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针对“学校理学、工学、艺术学专业占60%,其余7个学科下设专业数偏少,不利于形成专业群;同时学科专业之间发展不均衡,专业调整灵活性不够;专业特色创建工作有待加强,特色的内涵还需要丰富”等问题,学校体出整改措施:学校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和转型发展,调整学科布局,优化专业、机构设置与二级学院的匹配关系,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凝炼专业特色,集中力量重点打造优势学科专业群。20196月前完成学科专业的建设规划,2021年打造优势学科专业群初见成效。

1)修订了《内江师范学院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对专业建设工作进行了规划。

审核评估后,针对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的不足,即着手修订《内江师范学院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对专业设置、专业结构、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对以专业为平台的各项教学改革项目建设进行了规定。修订后的《办法》明确要求专业设置要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能够支撑学校的学科规划和专业布局。同时对二级学院也明确提出了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筹建计划的要求。

2)按照“十三五”期间专业设置的年度安排表,2019年申报了新本科专业“泰语”,目前已经通过了四川省教育厅初审。

3)积极参与了国家和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申报工作,获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学校积极开展了校级一流本科专业的遴选建设工作,遴选7个专业作为校级一流本科专业进行建设,4个专业作为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培育点进行建设。

4.实施课程建设专项改革,积极培育优质在线开放课程

专家指出,学校目前没有国家级精品资源课程,现有的省级精品资源课程影响力不够,在线课程资源缺乏整合与有效利用;部分课程资源建设不够完善,存在功能不齐全、更新滞后等情况,不能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尽快实施课程建设专项改革,明确课程建设目标和任务,完善课程资源建设、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着力建设一大批不同类型的精品资源课程,同时引进一批精品网络课程,大力推广线上教学、翻转课堂,并在教学运行中不断完善课程资源,为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1)出台了《内江师范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对学校课程建设层次与目标进行了相关规定。

2)积极引进课程建设平台。学校旧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课程建设要求,为了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必须对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更新换代。对目前市场上的公共课程平台进行了调查了解,并进行了相关询价。参加了四川省课程建设联盟成立大会,掌握四川省课程建设的最新动向,最终确定了采购“爱课程网”作为学校课程建设平台。

3)遴选了15门优质课程,作为学校首批重点建设的在线课程。这15门优质课程的名单如下:

拟集中录制的15门在线开放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

负责人

项目类型

项目级别

1

中国现代文学史

刘云生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省级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张红扬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省级

3

创业模拟实训

胡艳

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

省级

4

鱼类遗传与育种学

邹远超

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

省级

5

土木工程施工

胡利超

应用型示范课程

省级

6

水产动物疾病学

王均

应用型示范课程

省级

7

工程计量与计价

王照安

在线开放课程

校级

8

现代教育技术

张凯

在线开放课程

校级

9

峨眉武术套路

谭伟平

在线开放课程

校级

10

遗传与优生

张志勇

在线开放课程

校级

11

教师专业发展

左群英

精品资源共享课

校级

12

现代礼仪

管银凤

精品视频公开课

校级

13

新闻学理论

高军梅

专业核心课程

校级

14

无机及分析化学

翟好英

专业核心课程

校级

15

数据库系统

刘丽娟

专业核心课程

校级

(4)在校内建设的基础上,学校积极申报四川省组织的各类课程项目,2019年学校申报省级及以上课程建设项目的情况如下:

 

 

内江师范学院2019年课程类项目申报情况表

序号

项目类别

级别

申报数

推荐数

1

在线开放课程

校级

7

 

2

省级

 

1

3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省级

 

1

4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校级

19

 

5

省级

 

5

6

第四批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

校级

17

 

7

省级

 

2

8

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国家级

 

4

合计

 

43

13

5)完成了课程建设平台的招标工作。购买了“爱课程网”云平台服务,由“爱课程网”在线课程中心为学校提供专属的云平台和专有访问入口。以“爱课程网”在线课程中心为基础,学校完成了四川省第四批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申报推荐。

6)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对于遴选的15门重点建设课程,要求课程团队按照慕课建设的标准,重新设计了课程内容,制订了课程的录制建设计划。课程的录制由专业的公司团队完成,录制服务已进入招标环节。

5.完善实验课程开设制度,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共享率

专家指出,学校大部分专业无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实验室开放不平衡、不充分,实验设备、图书等资源利用率不高。

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整改:完善实验课程开设制度,逐步实现专业实验课程独立开设,加大实验室开放利用力度,完善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建立实验设备、图书利用率的考核机制,进一步改善教学资源使用效率。具体整改工作如下:

1)完成2020年教学实验室建设论证及设备备案工作。201910月,教务处进行了2020年教学实验室建设论证。为避免盲目、重复建设,建设后实验室使用率低等问题,本次论证以2016年、2017年、2018年立项建设实验室使用绩效作重要考量依据,结合专业建设需要,从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开设,实验学时数,场地、人员的落实情况与拟购置设备的技术参数、数量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证。总经费600余万元。此外,在20193月份,为进一步做好2019年教学实验室立项建设工作,对2019年教学实验室拟建设项目再一次进行了“一对一”的现场论证,摸清现有设备、确认建设场地、管理人员及拟开实验课程和项目,尽量避免建而不用,建而不管等问题。

2)制定《内江师范学院教学实验室绩效考核办法》。2019年度作为实验室绩效考核改革的启动年,重点考核实验室设备情况、实验室使用情况、课程开设情况。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根据学校实验室的实际情况,适时修订实验室绩效考核记分表中各项指标及评价标准。

3)全面启用实验室管理平台系统。为加强实验室利用及开放管理,引入实验室管理平台对实验室及实验教学进行管理。

4)修订《内江师范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管理办法》,增加了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的明确要求。凡实验学时达16学时及以上的课程都要创造条件开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将原管理办法“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只要有一门实验课程有1个实验项目是综合性、设计性的,就算这门课程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应至少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50%以上。”中的50%修改为80%,达到评估标准。

6.建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制度机制,改革课程体系

专家指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修订,既不科学,也不权威;课程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度不高,不少专业培养方案中没有分流培养的课程模块。

学校采取了以下整改措施: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四年修订一次的制度机制,把“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本科专业类国家教学质量标准、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学校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模块,理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大纲、毕业要求、毕业达成度之间的有机关系,有效平衡膨胀的知识量和有限的课程学时。

制订了《关于修订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启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修订的指导思想是:以从教信念和品德养成为核心,以提升教师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师范性和学术性相结合、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相结合、综合素养和实践教学技能相结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教师教育新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真诚的爱心、执着的进取心、高度的责任心,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具备“四有”教师品质的未来优秀人民教师。

目前全校16个师范专业已经启动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审核评估专家组指出,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改革深度和广度有待增强;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偏低,实践教学有待加强;学业考核的形成性评价不够,持续改进措施有待加强;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相对薄弱,科研反哺教学有待加强。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采取以下措施并取得初步成效:

1.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专家指出,学校部分教师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较浅且信息量不足,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不够;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不足,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项目教学法、混合教学法应用较少,“满堂灌”、照本宣科的现象仍然存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师生互动层次较浅,“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用不够深入。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体出了以下整改措施:以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师范专业认证和“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为抓手,推进教学改革,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方式,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改革;加大优秀示范课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有效性。

12019年春季学期,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围绕“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这一专题深入课堂开展调研,了解课堂教学现状,找到问题关键,形成调研报告,为教师发展中心开展针对性培训提供参考建议。

2)教师发展中心对我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开展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一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混合式教学设计实践培训;二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37月初,发布了校级教改项目申报指南,指南中详细罗列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类项目指南,鼓励老师们积极申报,广泛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4)通过培训,帮助教师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深刻理解慕课、精通混合式教学设计,实现“金课”建设计划的落实落地。通过教学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能。

5)教改项目申报指南发布后,老师们积极申报教改项目,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据统计,“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类项目申报了9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类项目申报了32项。经专家组评审、第七届学术委员会第10次会议表决,“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类项目立项7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类项目立项6项。

2.优化实践教学课程及项目设置,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

专家指出,学校实践教学总体投入不足,部分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条件较差;个别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未能很好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项目比例过高,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偏低;部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综合性与复杂性整体上有待提高,与行业标准对接不够。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整改:对标应用性大学建设目标,逐步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改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条件;优化实践教学课程及项目设置,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提高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行业标准对接程度。

1)修订完善2018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增加独立实验(实践)、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等课程的开设。

2)修订《内江师范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管理办法》,增加了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的明确要求。凡实验学时达16学时及以上的课程都要创造条件开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将原管理办法“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只要有一门实验课程有1个实验项目是综合性、设计性的,就算这门课程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应至少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50%以上。”中的50%修改为80%,达到评估标准。

3)充分利用实验室管理平台,规范实验课程的开设与管理,督促教学单位按管理办法提高实验课程开设学时及综合设计性实验开设比例。

4)修订了《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工作管理办法(修订)》(内师教字〔201857号)文件。对选题基本原则和选题程序均作了要求。

利用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对毕业论文实施全流程进行管理,在系统中,可开展选题分析、师生预选和师生双选管理。由学生或指导教师拟定题目,并由各专业负责人对题目予以审核,审核通过才能达成师生双选关系。所选题目在审核中可借助选题分析了解该课题的价值分析、相关文献推荐、提纲推荐和关联分析。使选题更加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能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5)通过文件修订和系统管理实施,毕业论文选题更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做到了与教学、科研、生产、文化和社会相结合,其中: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主要结合工程、生产和实际应用;理科类、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主要结合当前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文科类、法学类、教育类及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实用性,能反映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实际问题。

整体上看,毕业论文选题有利于学生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与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并一定程度鼓励了学生创新。

3.改革学生学业评价,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专家指出,学校个别课程考题类型偏少,客观题偏多,分值较高,以考察学生记忆力为主,对能力考核不足;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不高,课程成绩构成不尽合理;个别教师试卷分析流于形式,缺乏改进教学、提升效果的具体措施,对后续教学改进的指导性、针对性不强。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采取了以下整改措施:大力推进过程性、形成性和诊断性评价考核,强化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成绩构成多元化等考核方式,减少记忆性考核比例,提高能力考核比例;探索和推进教考分离;加强考核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反馈改进;加强各教学环节的督导督查,使学校相关教学规范和质量标准落实到位。

1)制订了《内江师范学院学业评价改革实施办法(试行)》(内师院发〔2019118号)文件。

制订《内江师范学院学业评价改革》试点方案,总体思路:分三步实施,逐步推进实施“全科、全程、全域的学业评价综合改革”。争取在三年内完成大多数考试课程的教考分离工作。采用校外、校内命题、题库建设(自建或引进)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建立、完善全校试题库。

2)对丽升网络阅卷系统从题库建设、智能组卷、网络阅卷、档案管理进行了定制开发。通过前期《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知识与学科能力》等课程的考试试点,教师普遍反映效果好,实现了智能阅卷和试卷分析。

3)组织各二级学院申报学业评价改革试点课程。探索教考分离,制订《内江师范学院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综合测评实施办法(试行)》(内师院发〔201967号),完成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综合测评系统的建设、调试、验收、管理、运行和维护,召开老师及学生培训会议,建立学生信息库及评审专家库,2019年在6个师范专业开展试点测试,从2020年开始在全校开展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综合测评工作。本学期遴选了试点课程通识必修课:2019级《大学计算机》、2019级《大学英语》;教师教育系列课程《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教学技能综合训练(含微格教学)》等全校通识必修课;《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28门学科专业基础课作为教考分离试点。通过改组卷方式、改评阅方式、改据管理和分析等方面逐步推进学业评价综合改革。

4.强化政策保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及科研反哺教学能力(具体整改措施无,需要教务处补充。)

专家指出,学校教研教改的选题大多集中在课程教学的方式改革层面,缺乏对接行业和服务信息化社会的改革理念,教学研究成果创新不够、适用导向不明;部分教师对科教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落实科研反哺教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不够。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采取了以下整改措施:学校制定鼓励教师教学与科研融合的政策和实施方案,建立融教学、教研、科研于一体的教师评价机制,在职称评聘、绩效考核机制上加大教学研究的权重,强化教学与科研融合的聚焦度;加强过程监督,确保学生完整参与科研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促进科研反哺教学的常态化建设。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1)必须充分认识科研反哺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是“双一流”建设的需要

一流大学的基础是一流学科,而一流学科必须围绕学术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双一流”建设要实现既定目标,就必须拥有一流科研,产出一流科技成果,就必须聚焦人才培养,必须反哺人才培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价值追求。高水平科研必须支撑教学发展,以良好的科研成果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双一流”建设的应有之意,也是建设“双一流”的现实需要。

是对“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深刻反思

多年来,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一直存在,且呈愈演愈烈趋势。2014年,四川大学周鼎老师虽然教学成绩突出深受学生喜爱,但却因未达到科研条件而未能晋升职称,引起广大学者对现有制度和评价条件下科研与教学失衡、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大讨论,也引起高校对科研与教学发展的反思。客观地讲,科研与教学本身并不对立,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对科研与教学工作进行合理评价。

是科、教协同的顶层要求

建立科教协同工作机制、加强新时代科教协同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要求。当前,实现科教融合是我国科教政策的基本导向。高校拥有高水平科研优势,其根本还是为了反哺教学。我们要充分认识科研反哺教学的重要意义,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政策在学校的落地实施,将科教协同的顶层设计要求落实到位,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出台有效政策、建立完善的机制和合理的保障条件等,全力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决策的落地生根。

是高水平科研的基础作用

高水平科研除了服务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需求外,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能够改变人才培养的方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科研水平达到一定高度,集聚了一批一流师资队伍,能够站在科技前沿,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在一批先进仪器设备和设施基础上,以先进的实验手段作保障,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具有强大的优势,丰富的科研资源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才具有反哺教学的基础和能力。

2)正视当前科研反哺教学面临的困境

“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动态调整

国家对“双一流”建设实行动态调整机制,虽然注重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等核心要素,但科研指标无疑是学科评价的重要内容。动态调整机制使高校面临巨大压力,学校必须重视学科建设,通过强化科研,加强一流学科建设等相关指标,以迎合“双一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这种压力必将传导到一线教师,教师必须提升科研水平,产出一定科研成果,势必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教学,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指标容易量化,教学指标量化较难,这将对教师实施科研反哺教学产生一定抑制和影响。

评价标准的缺失

科研反哺教学,主要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一方面,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没有较好的指导性评价标准。如何遴选合适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师根据自身科研情况自主决定。如何选择合适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特别是处于前沿科学研究的平台,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研究,有的需要认真开展试验研究,有的需一定辅助条件,有的涉及高精尖仪器设备设施数量较少。另一方面,科研转化为教学内容,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程序,如何开展没有合适的评价标准,如何对科研反哺教学的内容和资源进行合适的评价或评估,还需制定科研反哺教学评价参考标准。

保障机制和政策不到位

要以一流的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必须形成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学的良好机制。很多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并没有直接带来教学水平的提升,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和转化政策,才能引导科研反哺教学的实施。保障机制不完善是影响科研反哺教学的关键因素。高水平科研资源自然转化为教学资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重新准备,而这些工作量的认定标准不完善。这是科研反哺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科研和教学政策失衡

大多数高校现有政策更重视科研而不是教学,教师获得奖励和晋升的主要依据是研究成果数量而不是投入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师的考核和奖励过于注重科研,导致教学边缘化。科研和教学政策存在失衡,既有历史因素,也有外部评价影响的因素。只有落实科研与教学同等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政策,才能实现支撑作用。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的政策,通过政策引导优势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培养创新人才,是实现科研反哺教学的根本。

3)多措并举营造科研反哺教学的良好生态

创新科教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

积极深化学校内部综合改革,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强化科研育人,加强科研实践对培养一流人才的作用。同时加强内部统筹,切实解决科研和教学政策不协调问题,引导高水平科研支撑教学机制的建立。为此,我校进一步修订优化了《科研业绩认定及奖励办法》,制定了科研反哺教学奖励措施,加大对教学类研究成果的认定范围和奖励力度。创新科研和教学融合发展政策,抓住职称评聘这个关键问题,解决科研反哺教学面临的瓶颈问题。改革人才津贴制度,对高水平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同等要求,发挥绩效评价导向作用,将教学效果和评价作为岗位聘任和绩效津贴的重要依据,实现高层次人才更多地承担教学任务,不断提高高水平科研教师科研反哺教学水平。

建立科研反哺教学评价参考标准

从科研反哺教学内容、方式和效果等出发,构建可行的科研反哺教学评价参考标准,落实高水平科研支撑创新人才培养。构建科研成果和科研资源适合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评价参考标准,制定科研反哺教学管理办法,依托教学改革项目探索科研反哺教学机制的实施,激励科研一线教师将科研转化为教学内容。有了参考标准,对科研反哺教学起到规范和激励的作用,取得良好效果。

创新科研反哺教学保障机制和政策

科研反哺教学需要经费、场地、设备、设施等支撑,学校为此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和保障。为解决科研反哺教学内部保障机制和政策问题,学校出台了促进科研向教学转化的指导意见,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及时将科研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教材或教学案例,优先支持精品教材建设。设立实验室建设管理改革专项经费、实验室开放基金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资助教师自制、开发或改造教学仪器设备,将科研任务转化为实验教学,实验教材等。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科研训练和竞赛。科研反哺教学的内容可优先推荐申报教学成果奖。

调整科研和教学激励政策

科研和教学政策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通过政策导向的改变,有效促进科研反哺教学的实施。参照校外引进人才待遇标准,调整校内高层次人才的绩效津贴标准。制定高层次成果奖励办法,鼓励产出具有标志性的教学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奖与科研奖励基本持平。在科研与教学方面政策全方位的协调一致,推动了教师统筹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回归教书育人的本真本位,促进学校实现高水平科研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有机的结合。

(五)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提升服务学生水平

审核评估专家组指出我校招生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有待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待提高;学生指导与服务有待加强。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采取以下措施并取得初步成效:

1.完善专业动态调整,建立招生计划编制多部门协商机制

评估专家指出,学校存在专业撤并、暂停招生、缩减招生指标等工作,具有随意性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采取了以下整改措施:学校根据专业评估结果,建立专业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专业调停、招生计划编制、教师队伍建设的部门协商机制,增强决策理性。具体整改如下:

1)建立和完善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

(教务处)为了构建学校结构协调、优势突出的本科教育专业体系,持续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及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教务处于20196月形成“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文件初稿《内江师范学院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目前该文件正在不断完善中。

2)完善招生计划编制的部门协商机制,增强科学性

出台关于招生计划分配的相关文件。以往的招生计划分配,虽然也有计划分配体系,但指标涵盖范围不够,缺乏整体性。20195月出台了《内江师范学院关于实施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计划模型化分配的意见》(内师院发【201966号)文件,明确了“内江师范学院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计划模型化分配体系”的指标系数,包括就业率(各学院总体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学生规模(在校本科生数、当年毕业本科生数),专业认知及匹配度(第一专业志愿率、报到率、转专业率),考研(报考率、录取率),师资(师资总数、正副高数、硕博数)。为学校总计划的分配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计算和分配方式。

根据整改要求切实开展相关招生计划分配工作。省教育厅于20195月下旬下达学校招生总计划后,根据“招生计划模型化分配体系”计算各二级学院总计划。及时反馈各二级学院根据相关要求初步制定分专业计划(如班级人数、生师比等)。招生就业处、教务处、评估处、学生处、人事处共同协商各学院制定分配方案,形成初步的计划分配方案。最后调整结果上报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后,反馈各二级学院,并于5月底对外公布。

3)进行招生工作调查,不断完善工作方式及内容

招生就业处为更好的分析内江师范学院2019年招生的情况,于20197月通过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在2019级新生中进行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2197份,涵盖我校文史、理工、艺体及其他招生类型。调查自愿且不记名,有效程度和可信度较高。问卷均为选择题,涵盖考生基本情况、招生信息渠道、填报志愿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并在201911月形成调查报告。

结合调研报告,不断完善招生工作

调研报告中对学生报考学校信息关心时间的问题,61.27%的学生在报志愿的时候开始关心,29.22%的学生在高考前两个月开始关注,9.51%的学生早在高三就开始关注。针对这一调查结果,分析出本部门需要提前深入高中为学生提供菜单式服务,尤其是对最近几年向学校提供生源的高中,更需要一同合作建立生源地、解读专业、职业计划以及心理疏导等优质的服务,最终实现合作共赢。2020年的招生工作已经在提前安排部署。

调研报告中对招生咨询的方式问题,63.77%的学生选择网络方式咨询(即QQ、微信、网站留言的形式),电话咨询和现场咨询特别是到中学的实地宣传的占比也在30%左右。随着网络宣传对学生招生需求越来越普及,这方面的力度可适当加强。同时,学生通过电话咨询,招就处及时回复的方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6月学生志愿填报期间可以考虑增加人手,提高电话和网上信息回复率。此外,筹备专场咨询会,为学生提供面对面的报考服务,也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据了解,70%以上的学生通过《招生考试报》《高考指南》以及“四川省考试院网站”等官方媒体了解我校的基本情况,18.89%是通过亲朋介绍方式知道我校,11.11%的学生通过老师介绍的方式知道。随着新型媒体的广泛使用,招生宣传的途径和渠道也更加丰富。针对以上的情况,学校在使用已有省级官方媒体的基础上,需要大力推广新型媒体的应用。以前招生工作主要集中在上半年,现在要把招生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做,不分时间和节点。

报告显示,在学生报考志愿时对报考学校的关注点上,学生最为关心的是学校往年分数、所处位置、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因此,我校必须做好学科规划和教学建设,努力打造出学校的名牌,体现学校的竞争优势。

2.实施“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加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力度

专家指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师资有所欠缺,用人单位对学生创新能力素养满意度偏低;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人数偏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不高且不稳定,全员参与创新创业的氛围还没有形成。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提出了以下整改措施:学校加强引导,积极实施“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加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力度和师资培训水平;充分利用地方政府政策和园区建设优势,组织师生融入行业、企业,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优化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发现并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强化完善学生多元发展、评价和奖惩机制。具体整改措施如下:

1)明确实施细则,使创新创业计划管理有据可依。

修订《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对指导老师的要求,明确了国家级、省级、校级项目达到结题验收的最低标准,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量。

2)优化管理办法,2019年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喜人。

修订《内江师范学院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单列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奖励办法。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立项304项(国家级33项、省级67项、校级204项),投入经费130余万元。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组织797个项目报名参赛,其中,主赛道622项、红色筑梦之旅赛道175项,参赛学生达2790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获四川省银奖1项,铜奖7项。我校1个项目入选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并进行现场展示。

3)加强宣传和引导,不断扩大学生参与面和参与度。

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校园媒体等,加强对活动中优秀个人和事迹的宣传报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中青网、团中央、四川共青团、四川省学生联合会、学校团委等媒体的社会实践专题线上线下活动,营造学校实践育人的良好氛围,不断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度。

4)加强团队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做好学科知识的运用。

学以致用,知行并进,学校在今后的工作中将选派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到活动中来,加强对团队的专业指导,使团队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技知识普及、技术帮扶、义务支教等活动,为社会和群众服务。

5)做好赛事组织工作,做好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工作。提高项目质量,力争在以后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再创佳绩。

3.加强学风建设,完善学业指导与服务机制

专家指出,学校辅导员队伍人数偏少,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相对不足,“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缺乏长效机制和个性化设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提升和就业观念更新还难以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70%的毕业生将公招、公考、考研作为就业首选,优势专业就业优势不明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进一步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整改:学校加大辅导员配备力度,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协同育人意识;深入推进“一院一品一特色”学生活动项目,切实提高学生指导与服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全方位开展专业认同教育,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融合,完善学校提出的“四位一体”第二课堂体系建设落实到位;进一步打破地域和专业限制,拓展就业门路,为毕业生进入创新活力城市,进入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搭建平台,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具体整改工作如下:

1)完善制度明确思路,推进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化。

深入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以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化、科学化并注重实效性为指引,以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为着力点,以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落脚点,讨论并修订了《内江师范学院荣誉称号评定办法》《内江师范学院学生行为量化考评办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学风建设建章立制,探索大学生学习增负合理性。

一是深化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人才培养理念,试行《内江师范学院学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办法》,通过学风建设客观评价,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形成勤奋求索 精益求精的优良学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开展全校二级学院专项述学风现场答辩活动,引领学风风尚标,促进各学院之间经验借鉴,深化学风建设的内涵、从多渠道、多方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促进学生核心竞争力。三是继续实施大一晚自习计划,给学生合理增负,调动学生刻苦求知的积极性,强化考研专项工作,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推进辅导员看课计划。四是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示范带动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每年3月,校学生会举行创优良学风、做文明学子学风建设活动启动仪式,面向全校学生发出学风建设十要十不要号召,鼓励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营造优良学风。以此带动全校学生形成勤奋求索精益求精的优良学风。

3)构建特色育人体系,搭建辅导员工作室研究服务平台

为推进我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品牌化,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按照学校要求,组织实施了首届辅导员工作室的申报评审工作,经学院申报、现场答辩、专家评审、校内公示,已确定入围骨干辅导员工作室名单,目前进入筹备挂牌成立阶段。

4)聚焦三全育人共同体,实施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团支部)制度

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弘扬内师爱生传统,学校专门出台了《内江师范学院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团支部)实施意见》,从抓一个问题、了解一个动态、化解一个矛盾、办一件实事做起,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营造我校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通过整改:(1)学风建设评价体系初见成效,述学风引领学风风尚标。一是制定了学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明细,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20项,建立了客观的评价机制。有效平衡了各学院的差异,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公平性。二是开展了全校16个二级学院专项述学风现场答辩活动,促进了各学院之间经验借鉴,深化了学风建设的内涵发展。三是成立了校园文明劝导队,针对教学楼、食堂、教室等学生活动区域成立专项文明引导工作队,有效引导了学生做文明校园的参与者、监督者、践行者。(2)骨干辅导员工作室推进特色育人体系构建。学校成立了5个骨干辅导员工作室,涉及学业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指导、新生入学教育等。工作室成员来自不同学院,有效促进了各学院之间的交流。(3)领导干部联系班级聚焦三全育人,助力学校发展。全校157名副处级以上干部,都深入到班级开展了四个一活动。助力学校振兴本科教育工程三分式人才培养

(六)健全运行机制,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审核评估中,专家组指出,学校教学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有待完善;教学质量信息采集及反馈运用有待提高;专业认证工作有待加强。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采取以下措施并取得初步成效:

1.树立质量意识,不断强化校内质量文化建设

评估专家指出,学校专业质量、教学行为、第二课堂等方面尚无系统的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量化不够细致;教务处和评估处两个部门都涉及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控职能划分不够清晰。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采取了以下整改措施:逐步建立完善专业质量、教学行为、第二课堂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将质量监控与保障职能归口一个部门,统筹规划形成协同效应,树立质量意识,不断强化校内质量文化建设。

1)修订了《内江师范学院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专业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培养模式、教学资源、教学改革与教学成果、教学质量保障、培养效果和专业特色等方面,为专业质量评价提供了标准。

2)明确了专业建设质量评估的牵头部门是评估处,评估标准按《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2016年)《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工程类专业认证标准》实施。

3)学校有比较成熟的《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详细规定了课前、课堂、考核、实验教学等环节的质量标准。

4)制订了《内江师院本科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对于课程考核环节的形式和质量标准进行了明确。

5)组织完成了对12个新办专业的评估,对新专业的建设质量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2.加强教学质量信息管理,落实学业预警机制

专家指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不足,质量信息反馈人工成本过大;教学核心数据的分析、挖掘不够,教学基本数据的定期分析与预警机制亟须完善;教学质量反馈信息利用不充分,推动教育改革和教学管理作用不明显,尚未形成“反馈-持续改进”的闭环,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有效度需要提升。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提出了以下整改措施:优化“教学质量适时监测信息平台”,建立教学核心数据的分析应用制度,落实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着力建立问题导向的质量改进机制,形成“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公开、反馈、改进、追踪、提升”的闭环体系

1)加强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管理。将教学信息分渠道反馈,与教学条件相关的信息直接反馈给后勤处或信息化服务中心,及时处理;与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相关的信息直接反馈给教务处;一些急需处理的问题也可以直接反馈给相关部门,及时处理。建立学生信息员工作qq群,方便信息员交流工作,实时了解教学信息,及时处理。

2)完善教指委听课、领导听课、教学检查、学生评教等工作环节,在综合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定期发布“教学运行通报”。

3)将教学信息分渠道反馈后,减少了质量信息反馈人工成本,提高问题处理的效率。

4)充实扩大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增补委员4人,使各项工作开展起来更加扎实有效。

5)学校制订的《内江师范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内师院发〔201793号)文件.文件中第五章第三十四条,对学业预警有明确的说明和措施。

6)每学期期末,教务处都按《内江师范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中学业警示要求,下发学业预警工作通知,要求各二级学院下学期初对全校在校在籍的学生进行学业警示、学籍清理工作,学业警示中包括重修警示、留降级警示、退学警示、结业警示等,教务处对全校学生的警示情况进行分类汇总,针对存在问题,通过教学工作例会对二级学院进行指导和工作安排。

7)学校不仅要求将警示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学生,更要求各二级学院采取有效的形式对达到警示条件的学生给予帮助和引导。

3.开展专业认证相关培训,及时启动专业认证工作  

专家指出,目前国家三级专业认证体系已经建立,学校尚未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师范专业认证工作。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提出了以下整改措施:及时启动师范专业的建设与认证申报工作,把“做精做优教师教育专业”落到实处,统筹安排工程教育专业对照认证标准的建设工作,全面开展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服务人员参与专业认证的相关培训,贯彻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具体整改工作如下:

1)召开师范专业认证培训会。为更好推进我校师范专业认证建设工作,学校于2019524日召开了师范专业认证培训会,邀请重庆评估院高等教育评估所所长董小平来我校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培训。

2)印发认证实施方案。2019611日印发《关中共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  内江师范学院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实施方案(试行)》(内师委发〔201939号),并经校内外专家评议后,向省教育厅推荐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参加2020年师范专业认证。推荐齐泽民、卿泽、徐跃、杨坤、申向军为教育部评估中心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候选人。组织教务处、数信学院、文学院等负责人前往西华师大参加师范专业认证打样现场观摩学习会。组织数学与应用数学人才培养需求调研论证会,安排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领导和教师前往江苏盐城师范学院考察专业认证工作。

3)对2019年全年认证工作统筹安排。201974日,印发《内江师范学院 关于2019年师范专业认证工作的安排通知》,根据内师委发〔201939号文件,结合201972日四川省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推进会精神,对2019年全年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做了统筹安排。

4)召开2019年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启动会。为全面做好2020年师范专业认证申请及前期建设工作,201974日召开了2019年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启动会。会上,吴开腾强调了师范专业认证的重大意义并组织学习了《中共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  内江师范学院关于印发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内师委发〔201939号),重点解读了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的任务分工,要求与会单位加强学习,确保相关教职员工把准、吃透、弄通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原评估处处长胡志金说明了暑期各单位应完成的各项具体工作。陈晓春作重要讲话,并表示学校将全力支持认证工作。

5)召开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保障制度建设沟通会。为推进师范专业认证建设的顶层设计,20191010日,召开了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保障制度建设沟通会,副校长吴开腾主持会议,各相关职能部门及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负责人参加会议。

6)开展土木工程专业认证建设评估。制订《土木工程教育专业对照认证标准找差距的自评情况表》,2019124日,组织质评委到建工学院听取土木工程专业对标建设情况汇报并提出问题及建议,制发土木工程专业认证情况建设简报(2019年第3期),完成了对建工学院土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工作。

7)召开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推进会。为进一步推进师范专业认证工作,202016日上午学校召开了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推进会,根据认证工作的需要和认证指标体系对学校相关部门下达了认证建设任务。

8)召开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二级认证工作推进会。2020320日,学校召开了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推进会,会议就深入推进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开展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准备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部署了全校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为促进我校专业建设,副校长郭云东指出,要以认证为契机,在全校所有专业中开展专业认证对标建设工作。各二级学院对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通知》(教高司〔201762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中发〔20174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师〔201713号)、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颁布的《工程教育认证办法》、《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11月修订)文件要求,开展本科专业对标自评工作。

9)组织参加线上培训。20200327日,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发布的《关于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线上培训的通知》(教高评中心函〔202012号),学校组织相关学院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线上培训,并要求各学院必须在410日前完成线上培训。

10)组织我校教师参加师范专业认证与建设网络研讨会。为了更好推进相关二级学院师范类专业对标建设和数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二级认证工作,202049日,评估处组织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二级学院院长或党总支书记、分管教学副院长、部分教师在行政楼1008会议室参加了由麦可思公司主办的师范专业认证与建设网络研讨会。

11)邀请校外专家到校培训。2020425日邀请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田腾飞博士到我校进行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的培训,并就师范专业认证相关工作进行了详细解读。

12)召开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二级认证工作进展汇报会。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二级认证工作,2020520日下午,学校在办公楼1008会议室召开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二级认证工作进展汇报会。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晓春出席并主持会议,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史仕新和副校长李益彬出席,纪委副书记、纪委办公室主任艾大宾、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和相关教师、评估处全体人员参加会议。

13)召开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二级认证工作协调会。为了深入推进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二级认证,顺利开展预认证工作,2020522日上午,学校在办公楼317会议室召开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二级认证工作协调会。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晓春,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史仕新出席会议,副校长李益彬主持会议,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二级学院院长、数信学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评估处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

14)根据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安排,202068-10日,预认证专家进驻学校,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开展第二级预认证进校考查工作。按照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和工作规程,专家组在坚持“全面考查、独立判断”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看、听、查、访等形式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考查。专家组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存在的不足与整改建议进行了整体反馈。学校以此次认证为契机,不断改进和完善师范人才培养工作,全面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强”的目标。

到目前,学校各项事业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审核评估专家整改意见,紧扣整改工作方案,将整改任务落到实处、落到细处、落到深处。201965日,学校召开振兴本科教育工作推进会,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总结了两年来教育工作成效、梳理了审核评估中显现出的问题,部署振兴本科教育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学校本科教育行动指南。学校将以《内江师范学院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为统领,凝聚全校力量抓好本科教育工作,整体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建设质量稳步上升,课程建设质量持续改进,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明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

                                   内江师范学院

                                 2020616

  • 内江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版权所有
  •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红桥街1号 | 邮编:641100
  • ICP备案号:蜀ICP备05006381号-1

联系方式
书记邮箱:sxshuji@njtc.edu.cn           联系电话:0832-2344455
院长邮箱:sxyuanzhang@njtc.edu.cn 联系电话:0832-2342487